為了造車,拋妻棄子?還有多少老婆孩子要被犧牲?

希望以後我們國產汽車的發佈會,不要一個個像內捲到內傷的孩子在訴苦。

1

我無意間看到了智己L6發佈會上聯席CEO劉濤的這麼一段話:

我們的同學甚至連自己小孩子的出生都會錯過

我們有同學一狠心

把自己年幼的孩子送去了寄宿制學校……

我們國人什麼時候才能不被這種話語所感動?

令人欣慰的是,這話一出,網上並非一片感動,而是炸了鍋。有人調侃道:「少買一輛智己,就少一個寄宿的孩子。」

有的甚至給L6貼上了「拋妻棄子車」的標籤。

這位高管的苦衷,或許只有他自己心裡清楚。但是,這不禁讓人思考:在汽車行業裡,這樣的家庭犧牲是不是成了常態?

其實,智己並非個例。有些車企不僅將週六定為正常工作日,還讓員工「悄悄」規避法律風險。這種情況在業內已經不是秘密。

犧牲了個人和家庭生活,真的能造出好車,銷量就能飆升嗎?

2

汽車行業的高速發展,似乎讓一些企業忘了,造車不僅僅是生產線上的機械運轉,更是人的智慧和生活體驗的結晶。

在汽車行業的無情競賽中,有一課似乎被遺忘了:亨利·福特的智慧。

1914年,福特汽車公司推出T型車後,福特宣佈了一個震驚世界的決策:工人的日薪將達到5美元。這一創舉不僅僅是對社會公平的貢獻,更是一條精明的商業法則。福特深知,只有當工資高且穩定時,工人才能成為消費者,市場才會穩定增長,他們才買得起T型車。

福特的這一理念開啟了一個良性迴圈:待遇優厚的工人帶來了消費需求,進而促進了業務擴張和就業增加。他是最早明確提出這個概念的商業領袖之一。

福特的智慧並非孤例,其他高管和強大的工會組織也採納了這一理念,通用汽車和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簽訂的《底特律條約》便是最好的證明。這種「利益共享資本主義」的理念,曾帶領美國經歷了二戰後的經濟黃金時期,創造了前所未有的中產階級繁榮景象。那時的商界領袖們深信,企業的成功與工人福利成正比。

像標準石油公司的弗蘭克·W·艾布拉姆和通用電氣的厄爾·S·威利斯等人,都提倡平衡各方利益,認為員工的經濟安全是企業最寶貴的資產。

然而,自20世紀70年代晚期以來,這一理念似乎逐漸被邊緣化。生產力雖然大幅提升,但工人的實際工資和福利卻幾乎停滯不前。公司利潤飆升,而中產階級的收入卻停滯,我們正在為這種轉變付出代價。福特曾預言,如果普通民眾沒有穩定的收入增長,經濟將會停滯不前。

現在,我們似乎正遭受著這一預言的驗證。就像福特說的那樣,如果普通民眾沒有收入穩步增長的穩定工作,經濟就會停滯不前。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世界已經多次陷入「失業型復甦」的泥沼。

我們不能忘記,在造車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技術和創新,還需要人的智慧和生活體驗。沒有時間去享受生活的人,如何能夠理解使用者的需求,造出能觸動人心的產品?

汽車行業的領袖們應該回顧歷史,重新領悟福特的智慧:只有當中產階級能從國家經濟收入中分到更多的份額,經濟才能更快增長,我們的產品也才能更加卓越。

畢竟,只有幸福的員工,才能造出讓人幸福的車。

当前页阅读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