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漢字簡繁之爭的看法

文章目錄

漢字簡繁之爭由來已久,近些年更是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兩會》上恢復繁體字的提案、臺灣給大陸「識繁寫簡」的提法、香港澳門等地區迴歸之後對於漢字標準的討論、韓國日本等國家試圖以繁體中文為東亞通行文字、聯合國廢除繁體字以簡化字為辦公語言等,可以說每一件事都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我很喜歡自由討論的氣氛,但是我希望每個人發表自己觀點之前,先要有發言的根據。現在網際網路上對於簡繁漢字的討論,其作者有不少是在謾罵、臆斷或是從政治等因素上去闡述。

一、繁體字、簡體字的由來

簡體字並不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一手發明的。在漢字存在的大部分時期,都存在三種類型的文字:當時的正體字或通行字;俗體字、異體字、簡化字和未通行的新字;古時遺留下的古字。傳統漢字經歷的幾千年的演化過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但在秦朝統一文字之後,新字、舊字的交替大多是比較漫長和自然的。但是很多的俗體字、簡化字都沒有得到承認,只能在私信、日記等場合使用,不登大雅之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漢字的簡化,有相當部分是自古即有的簡化字、俗體字、異體字等。在這方面,要糾正有些朋友所說的「簡體字是新中國成立後生造出來的」的說法。而「繁體字」,其實是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期通行的字,由於出現了簡化字形而被稱之為相應的繁體字形。簡體字、繁體字都是有歷史,有基礎的。

我們現在使用的簡化字,80%是由古代傳承下來的,其中在先秦兩漢時就有的佔到30%。例如,東漢的《章帝千字文斷簡》中就有簡體的「漢」字, 居延漢簡和敦煌漢簡裡就有簡體的「書」。但是我認為,雖然簡體字有一定的歷史依據,但不能混淆為它和繁體字有一樣淵源的歷史,因為簡體字在歷史上畢竟是一種「非主流」的字形,並且同一個字的簡體字形有很多,強行規定其中一種為「規範漢字」是不合適的。簡體字在歷史上作為一種不正統的漢字本身尚未受到公認,在這樣的情況下取其中某一種字形作為規範漢字,並稱之為「古已有之」,一定是不合適的。

二、我對簡繁之爭的觀點

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不能依靠繁體字,但繁體字是傳統文化的重要方面

經常有人認為,繼承中華文化就是要學習繁體字。例如支援繁體字的張北冥認為,「不學繁體字,談什麼中華文化」。

他們的主要論據是,簡體字破壞了漢字的結構、美感、造字法。其實真正支援恢復繁體字的人,有不少都是對漢字非常熱愛的人,他們對漢字的研究比常人深入,對漢字的造字、結構、意義等都比較瞭解,所以才能提出繁體字蘊含了中華傳統文化。

首先我要說,傳統漢字確實蘊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但是,試問又有多少人會仔細去研究這其中的文化?在中國古代的教學中,學生對傳統漢字也是以識記為主,很少有人每見到一個新的漢字,就在《說文解字》中查閱。香港等地區使用繁體字,卻更是常常漏洞百出,不成體統,也就是說,即使中國全面恢復了繁體字,也不能代表大家理解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最多是讓很多普通人在學字時規律性稍強一些。然而,學習傳統漢字對於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一定是大有裨益的。現在的中國大陸缺乏的是務實學習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的精華的態度,而不僅僅是文字。如果人們擁有了對待傳統文化的虛心和正確態度,人們自然會在學習的過程中瞭解到繁體字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說,不能指望僅僅恢復繁體字就能讓人們重新拾起中華文化。只有大家有了正確的傳統文化態度,學習繁體字才有較大的意義,否則,它也僅僅是一種字型而已。即使恢復了繁體字,也不能認為中國人的文化素養就提高了多少,也並不會對文言文等古文的閱讀起到太大的幫助作用。

有人說只有繁體字認識了才能閱讀古代書籍。其實閱讀古代書籍的主要障礙在語言而不是文字。轉化為簡體字的古典名著閱讀起來並沒有嚴重困難,也極少出現語義模糊,就說明了這個問題。所以,弘揚國學不能以弘揚傳統漢字為根本,當然,我不否定要專業、深入研究古文,必須要學好繁體字,而且要十分熟悉通假字等許多文字現象。

簡體字在成人掃盲上功績不大,恢復繁體的主要困難在於成人

當初進行字型簡化的主要理由,就是簡體字比繁體字好學。其實每一個從小長大的人都應該有體會,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學習什麼的難度不能按照大人的標準來衡量。青少年或兒童學習繁體字絕對不比簡體字難多少。但對於成人來說,這種簡繁間的學習難易差距比較明顯,簡體字在成人掃盲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掃除文盲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即使使用繁體字,中國大陸也完全可以實現像現在一樣的識字率。成人由於擔心自己學習繁體字較為困難,一般會成為繁體漢字的反對者。

簡體字和繁體字間的差距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有人認為使用簡體字就是叛古,有人認為簡體字是隔斷了中國的歷史。這些都是誇大其詞的。主要理由如下:被簡化的字除一小部分外,均為類比轉化,並非全面改造,且總體所佔比例並不大(《簡化字總表》共收錄兩千多字,若除去類比簡化,僅有幾百字)。個別字進行了整理,主要是異體字整理和字的同音合併。後者被詬病最多,但這類字所佔比例也不是太大,我目前查到了216字,且其中包括了一部分本身可以通用的字。類似於「後」、「後」等字之辨,簡體字並沒有造成一些人說的語義上的大混亂,實際上簡體字在表意上的準確度還是完全足夠現代生活使用的。使用簡體字的人可以比較輕鬆的認識很多繁體字,也可以很快學會基本的繁體字,說明了簡體字和繁體字間並不存在很大的鴻溝。從簡體字過度到繁體字不是很難的事。

簡體字優勢不大

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簡體字在較小字型下確實體現出了一定的清晰易辨認的優勢,但優勢並不大。而在較大字型(如本文的繁體字版)、書法、印刷等領域,繁體字的優美就能清晰地體現出來。

簡體字和繁體字都不應廢除

簡體字由於推廣時間較長,使用範圍較廣,且與繁體字並非完全隔絕,沒有必要立即廢除,且完全廢除成本太高。繁體字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絕對不能廢除。在個人的生活空間中使用何種語言應成為自己的自由。我們現在需要做的,是更好的宣傳我們的傳統文化,包括傳統漢字,這樣繁體字自然不會失傳,而不是簡單的廢除簡體字實行繁體字。只有讓人們意識到學習繁體中文的意義,才能使學習繁體字更有意義。古代文字演變到現代,很多字的字形都經過了演變,在這個過程中都有一個自然演化的過程。由於簡體字和繁體字並沒有大的鴻溝,國家應該允許更大範圍的語言自由,而不是廢除誰獨尊誰。讓我們每個人自由選擇簡體中文或繁體中文,最後歷史會回答我們的文字走向,這豈不比強行改變文字走向更有意義?

對一些人的說法進行評論

1.北大教授:95% 的人都在使用簡體字,廢除不可能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蘇培成表示,簡化漢字有得也有失,但得大於失,總體是成功的。恢復繁體字是實現不了的。蘇教授表示,根據「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得到的資料,內地平時寫簡化字的佔被調查人數的95.25%,平時寫繁體字的佔0.92%,平時簡體和繁體都寫的佔3.84%,「讓佔被調查人數95.25%的人棄簡就繁,恐怕他們是很不贊成的」。)

中國能夠在短時間內把95%的人使用繁體字轉為95% 的人使用簡體字,主要依靠的是強權。國家以簡體漢字為規範漢字,日常生活中許多領域不得不採用簡體字,因此才會有95% 的人使用。如果說95%的人用簡體字就無法廢除,那麼當初95%的人用繁體字時是如何廢除繁體的?當初秦始皇是如何統一文字的呢?當初95%使用甲骨文時,是如何廢除甲骨文的?因為金文比甲骨文更先進規範,所以人們才會選用這種文字。

2.化簡為繁勞民傷財,還不如降低房價實在

當今中國存在的問題,比起中文簡繁之爭以外更重要的問題當然還有很多。但是不能認為使用繁體是勞民傷財,除非是採用廢除簡體的方式。否則,完全可以透過加大宣傳、弘揚傳統、簡繁並存,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進行過渡,社會成本也不會太高。實際上,大多數人之所以不贊同恢復繁體字,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自己不願意靜下心來學習繁體字。繁體字沒有想像中難學,只有擺正態度,認真學習,瞭解了繁體字,才有發言權。只有大力宣傳,簡繁並存,私人空間自由選擇,歷史才會對漢字的未來給出一個公平的結局。

3.有人說,「廢除簡體,為何不連繁體也廢除,直接寫小篆甚至甲骨文?」

眾所周知,任何文字都有一個產生、發展到成熟的過程,漢字也是如此。一種文字的成熟需要長期的積澱。甲骨文是一種很不成熟的文字。如圖,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甲骨文用於表達具體的事務還勉強可以,表達抽象事務的能力就較弱了,因為它的象形性太強,像一幅幅圖畫。而繁體字是一種高度發達的文字,其歷史已經相當長,趨於穩定,說明它是一種非常成熟的文字。簡體字的歷史只有幾十年,不能稱之為一種成熟的字型。如果繁體字真的有重大缺陷,歷史應該早已出現字形簡化潮流,而不是保留繁體字這麼長時間,作為正統漢字。應用一種文字,當然要應用其成熟時期的文字最好。使用繁體字的目的不是為了復古,所以也不是越古老的文字越適合。如果按照這種邏輯,英語等語言也應該返回古代,繼承傳統,顯然這是不合適的。

4.有人說,「攻擊簡化字,就是攻擊社會主義的大政方針,就是攻擊黨和政府,是一小撮人出於某種政治目的表現!」(摘自BYVoid)

極權主義最熱衷的就是高度統一,他們最害怕的就是有不同的聲音,有不同的選擇,一切不同於中央的聲音,就是反動。這就是泛政治化,是嗎?

当前页阅读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