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或許是最後一次機會

十八屆三中全會即將召開,我看了所謂的《383改革方案》等一系列改革方案,給我的感覺:是否能有執行力真正貫徹這些改革真的是很頭疼的一件事。若無法真正貫徹,政府本就不多的公信力和推進後續改革的能力將大打折扣,之後再想進行改革的難度會大大上升。

希望政府可以好好把握這一次機會。

論戰

標題寫的太大,但本文並不想展開太多。只想說說現在對於戰爭的觀點。

今天看到了關於敘利亞「性聖戰」的報道,講很多敘利亞甚至外國的女孩通過獻出自己身體的方式參加所謂的「性聖戰」,給戰場上的敘利亞士兵以慰藉,甚至以懷上戰士的骨肉爲榮幸。也有人懷疑這件事的真實性,但我認爲在戰爭的那種氛圍下,自願這樣做的女孩肯定是大大存在的,不處於戰爭中的只是沒有那樣的體會而無法感知而已。要說,這一「性聖戰」若是存在,也比日本的「慰安婦」要好多了,畢竟後者多是別國女性被強徵,而敘利亞人則是自願獻身。

戰爭從輿論上來說,常會和道德產生聯繫,認爲某場戰爭是「正義的」而某場是「非正義的」,或者某一方是「正義者」而另一方則是「非正義者」。但其實只要是戰爭,都談不上正義。但我如此說,並不是說對參加戰爭的人或一方全部嗤之以鼻,我所謂的非正義,只是從「本質」的角度看。畢竟,非正義的事情因爲各種原因,很多時候無法避免,但這不能代表它就是正義。

爲何我堅持認爲戰爭的本質是「非正義」呢?因爲戰爭的根源一定是某種狂熱,狂熱下無正義。而狂熱下犧牲的生命,很多時候其「偉大意義」僅僅在於宣傳者所「號稱」的而已。戰爭結束後,當初偉大的口號,有幾個會被「當真的」?那只是狂熱下的瘋狂而已。凡殺害生命者皆爲惡。

同学聚会互动游戏《乐乐嘎嘎》

首先放上腾讯大楚网对《乐乐嘎嘎》团队的访问视频:

新朋友、老同学,

聚会不知道玩什么?

除了喝酒还能怎么high?

 

过年过节,长久不见聊什么?

 

真心话大冒险已经OUT啦!

来乐乐嘎嘎一下吧!

 

暖场神器,炒热聚会气氛!

专为聚会打造个性化乐嘎方案。

 

详细内容可移步 http://www.lelegaga.com/

在 Apache 中对虚拟主机单独设置日志记录

本文将介绍在 Apache2 (ubuntu)环境中针对每个绑定域名的虚拟主机单独设置日志记录的方法。

注意:Apache 其实默认情况下是不记录虚拟主机的访问日志的。

1、编辑 Apache 配置文件 /etc/apache2/httpd.conf。(必须事先安装 vim,也可以将 vim 改为 vi)

sudo vim /etc/apache2/httpd.conf

2、在打开的文件中,针对你的每个虚拟主机的 VirtualHost 节,添加一行记录 CustomLog:(文件名可修改,保证有权限读写即可。combined表示记录格式,一般用此格式记录信息较为完整)

<VirtualHost …>

CustomLog /var/log/mysite.log combined

</VirtualHost>

3、保存退出。

4、重新启动 apache。

sudo /etc/init.d/apache2 restart

繁體與正體(轉載)

台灣大約從三、四年前開始,刮起一陣「繁體正名」風。正名的原因,似乎是因為「簡體」一詞,中的「簡」有簡潔、簡明之意,相較之下,「繁體」一詞中的的「繁」則有繁複、繁雜之貶意。

2002 年 11 月,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就曾與我聯絡,希望我可以出席「臺北市政府推動正體字及國字標準字體說帖等相關事宜」的會議。不過因為我人在南部,當日整天又都有排好的行程,沒辦法出席此次會議。

雖然無法出席會議,我還是回了封信,簡單陳述了我的論點。基本上,我覺得華語兩種書寫系統的比較,是一個有趣的議題,但在討論的時候很不容易保持中立的立場。我看過北市教育局寄給我參考的文件,發現許多比較是一面倒地支持繁體字。尤其其中許多論點都是十分直觀的,沒有實徵證據支持,因此並非十分有說服力。

我個人非常不贊成使用「正體」一詞。「正體」的「正」有正確、正統之意,等於視簡體字為錯字或異體,對簡體字是一種非常強烈的歧視。「正體」一詞的使用,不僅未能適當反映華文的現狀,還有些情緒化與泛政治化。

我覺得驚訝的是,「繁體正名」的情緒化和泛政治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初推行文字改革的心態,出奇地相似。當初推動簡化字的終極目標是廢漢字,將漢字拉丁化。廢漢字的主要論點有二,都非常情緒化:

  1. 漢字太難學,導致中國識字率低;
  2. 漢字不科學,阻礙中國進步。

「漢字簡化方案」在 1956 年正式推行時,在許多激進的文字改革者心中只是過渡產物。實際在推行文字改革時,卻連簡化字都有被接受的困難。1977 年推行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就因為造成許多亂象,在 1986 年又被廢止。

五十年後的今天,我們會發現當年的論點都沒有實徵證據。比較台灣與大陸的識字率,讓大家體認到,關鍵在普及教育,而非簡化漢字。當年宣判漢字不科學的一些諸如漢字不方便打字的技術理由,現在看來也很可笑。因為技術的進步,讓漢字也一樣能夠資訊化。

固然在歷史上簡體字較繁體字晚出現,然而現在兩者的地位是平行的,都已經標準化,也都是現代華語的標準書寫系統之一。就像英文一樣,英式和美式的拼法不同,但你不能說哪一個是「正體英文」。而且,不論是從記錄口語的功能來看,或是從閱讀的心理歷程來看,華語的兩種書寫系統之中的哪一種都不會明顯優於另外一種。

今天再談簡繁體字的優劣問題,其實已經沒有太大意義。台灣不可能改用簡體字,現在的中國也不可能再像當年一樣再來一次文字改革。但我們確實可以從漢字簡化的歷史上學到一個教訓,那就是政策的推行要有實徵研究作基礎,而且必須與政治區隔,不能只憑決策者的直覺與情緒就一意孤行。

不喜歡「簡體/繁體」用詞的人,可以改用「傳統字/ 簡化字」的用法,既避開了「繁體」的負面聯想,又不會有「正體」的歧視性。如果還是想用雙字詞,「繁體」一詞雖讓某些人不滿意,但還是應該接受。因為「正體」一詞的使用對簡化字實在過於歧視,真的用不得。

来自 http://taiwan.chtsai.org/2005/11/12/fanti_yu_zhengti/

1 2 3 4 5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