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众的狂欢

我们中国的网民,向来是不会无聊的。我们总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可以消遣。最近被我们消遣的热点,是一个叫黄艺博的初中生,他戴着一个五道杠的臂章,认真的看文件,引发了我们网友的各种看不惯。网友说他长得官相,骂他写日记官腔,指责他的父母给他灌输官本位的思想,控诉我们整个社会的思想的异化,教育体制的失败。批评声铺天盖地,大家都批评得很有理,批评得很激情,越批评越觉得自己很有正义感,越批评越停不下来。在这一边倒的舆论攻势中,当然少不了的是广大打酱油的围观群众,观众们虽然提不出理论化的批判论点,但是顶顶批判者的帖子,转发下批判者的段子,加点小讽刺小幽默,来点类似于往要倒的墙壁上戳一指头的行为,总还是不难的。间或偶然有微弱的反对声出现,也迅速被大众口水的浪潮打下去。

网络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每个人都可以用虚拟的身份相对自由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无肆放纵自己的情感。在类似黄艺博的新闻热点事件中,网友们“痛打落水狗”态度的坚决程度每每让人咂舌。例如前段时间出现的抢盐潮中,有一个餐馆的老板非常愚蠢,他误信亲戚传言,抢购了以吨计的食盐,为自己餐馆储备之用,后来盐价回复正常,他的经济损失相比普通抢盐以作家用的老百姓,自然更大,作为小小个体经营者的他难以承受。这时候,他做了一个更加愚蠢的决定,他向新闻部门求助,希望能有部门居中调解,帮助他退盐减少损失。事件经新闻媒体曝光后,有关部门没有找上他,富有正义感又恰好富有闲余时间的网友们却找上了他。每天都有人打电话到新闻报社,强烈要求报社不要对他进行任何形式的帮助,相反要发文进行谴责其囤盐的行为。他发布的求助电话,也变成了控诉热线,被各方打电话去辱骂他谴责他的网友打爆,没两天就被迫关机了。

在这样许多的类似事件中,网友们的动机真的是出于正义感吗?黄艺博的父母对他的培养方式和黄艺博本人在政治方面的积极追求,很难说是对是错。想做官不是黄艺博的个体行为,是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群体心态;何况黄艺博的日志里写明了,他不只是追求做官,还追求将来做个好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选择,理想是做官就一定有错吗?他说自己想做个好官就一定是作秀吗?只要他的个人追求不是危害社会和人类,我们谁都无法站在道德法官的高度给他定罪。有人说,网友们针对的其实不是黄艺博本身,针对的是黄艺博代表的“官本位”的思想。可是作为一种思想传统,“官本位”自古有着广泛的受众,中国历史上数的出名字的牛人们,多半都是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备战科举,孜孜以求金榜题名,跻身仕途的一天。为什么那么多人官本位都没事儿,作为后继者的黄艺博却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呢? 对此有人做出的解释是,那是因为现今的官僚阶层太让民众反感,看到黄艺博年纪小小就梦想着成为肉食者中的一员,难免让网友们看不起。这里存在一个逻辑的悖论,民众反感现今的官僚群体,所以反感黄艺博,可是黄艺博并不是现今官僚群体的组成部分;黄艺博追求做官,谁也不能肯定黄艺博将来能够有官做,更不能肯定他会成为让民众反感的官,而不是在其位谋其政踏踏实实的好官。既然现今的官僚群体跟黄艺博没有半毛关系,那么我们的广大网友到底在批判什么? 囤盐事件也一样,餐馆老板在得知盐价即将大幅上涨后,为以后的生意成本考虑,大肆进购食盐,这种是很正常的反应,就好像每次听说油价即将上涨,众多私家车主就会抢着去把油缸加满,听说矿石价格即将上涨,钢铁企业就会提前大肆进购原材料一样,无可厚非。很多人指责这位老板囤盐是为了以后高价卖,但这只是猜测而已,并不一定是事实。针对这种不违背法纪甚至不外乎人情的行为,做出决绝的激烈的批判,我们的网友们又是为了什么?

每每看到类似的新闻事件和网友们的过激反应,总让我想到很久以前看过的一则新闻。有一辆长途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被打劫,三个劫匪上车后,有一个持刀控制了司机,另外两个搜刮乘客的财物。尽管车上有几十位多位乘客,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敢反抗,让整个打劫过程变得很顺利。两个劫匪完成了任务后,先下了车,最后下车的是持刀控制司机的那个。司机趁带刀劫匪转身走向车门的时候,按下了关门键,迅速飞身扑过去将他按倒在地,夺过他的刀具,并大声呼求其他乘客的帮助。于是两三个男乘客帮忙制服了劫匪,司机马上回到驾驶座发动了车子,把另外两个先下车被关在车门外的劫匪甩掉了。车子开到安全路段后,让司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那几个帮忙制服劫匪的乘客开始殴打劫匪,随后所有的乘客都加入到了殴打劫匪的队伍里。司机无奈只好停车,试图制止,乘客们却像发疯了一样,情绪失去控制,司机在制止过程中也成了被误打的对象,无奈之下司机拿出了从劫匪那里缴获的刀,大声怒吼谁再打我捅了谁!乘客们才全部停止下来,回到自己的座位,这时劫匪已经被打得动弹不得。司机将车开到派出所,将劫匪交给民警,随后去了医院,他被查出肋骨骨折,劫匪的伤情更重。记者采访司机,问为什么要保护劫匪,他回复的大意是,劫匪有罪,罪不致死,他的职责是保护乘客安全,至于惩罚劫匪,那是司法部门的事情,他没有处理劫匪的权利,乘客也没有。

这起事件对于网络上的众多类似黄艺博事件的舆论风潮来说,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无论是在现实和网络,我们的大众在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总是势要追究到底,这是一种貌似勇敢的懦弱。对“官本位”思想表示反感的人,如果有机会做官或高官,有多少会拒绝呢,我猜想大多数还是会欣欣然接受;对现今官僚阶层心怀不满的人,有多少会真正站出来向当今居高位的官员们宣战呢,也不过是躲在网络ID的背后在一个不具备还手之力的初中生身上宣泄着自己失控的情绪;发誓要将囤盐老板谴责到底的人们,自然也不会去追究真正引起囤盐悲剧的造谣者,也不会指责有关部门对于不实信息处理的不够及时,因为那些对手都太强大,他们没有胜算能够“谴责”成功,将小小的餐馆老板逼到走投无路痛苦忏悔,相比更容易,更能带给他们满足的快感。而更多的围观群众们,虽然他们不一定是发动舆论攻势的主力军,但是他们刚好借此机会看看热闹,同时为了证明自己跟被大众谴责的对象不一样,也要表达几句自己的愤慨和不认同,生怕任何中立的话语会导致自己被划分到被攻击的范畴内。更何况在谴责他人的过程中,还能对自己进行一种心理暗示,那就是,这种人是可鄙的,而我站在鄙视他的高度,就意味着我不是他那种人,我比他强。能有大把闲余时间浪费在网上,追逐关注舆论新闻事件的网友,大多数在现实中属于碌碌无为者,很难找到肯定自己和蔑视他人的机会,网络对于众网友来说,是能不费吹灰之力找到心理平衡的地方。

鲁迅先生有名句,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至少能维持大面儿上盛世太平的今日,再对勇士做这样的要求,好像有些过了。但是至少我们能要求网络义士们不要吃柿子只捡软的捏。看到不顺眼的人和事,倘若对方手无寸铁,我方人多势众,就一哄而上置之死地而后快,对于真正造成社会异象的制度法规及其他根本性力量,却视而不见不敢宣战,绝非勇士所为。杀鸡儆猴,杀鸡只是手段,最终目标还是猴子们。倘若杀来杀去都是鸡,杀得再精彩,最后也不过只落得一地鸡毛而已。诚然,在利用民众舆论推进社会公平公正方面,我们的网友的确作出了贡献,欺实马事件和药家鑫事件就是明证。即使是这样网络舆论发挥了积极正面作用的案件里,也还是带有一哄而上三分钟热度的特征,欺实马事件主角现在是否依法服刑,在大众关注热潮退去后,有没有利用保外就医等手段逍遥法外,再也没有网友继续追踪关注。如果我们的网友在关注新闻热点的时候,总是避难就易,或只追求短期内浩大的群体舆论攻势带来的参与快感,不具有以舆论推进社会公平民主建设的真正长远目标,那么类似的黄艺博事件在未来就会过多重复且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说到底,这都只是一场场庸众的狂欢。

转自:http://blog.renren.com/blog/358490553/727056353

评论:五道杠少年官人也好,屯盐无盐也好,杀鸡被猴笑也好,其实我认为是庸众的自发宣泄。这是网络社会的幸,还好有疏无堵;也是网络社会的不幸,民众只是站在神秘的网络背后以期隔山打牛。最后,牛没打着,自己却获得了宣泄后的满足,社会和谐了,被和谐了? 让我长忆袁督师,为民戍边,最后却被人所食。其实,我们人民大众是最容易被利用误导的一群人!——张晓东

中国音像协会唱片工作委员会抗议百度公开信

音乐传播技术和播放载体的变化给音乐产业带来了一场变革。传统唱片业日渐萎缩,传统唱片的盗版也随之日渐销声匿迹,数字音乐如日中天,产值不断攀升。

然而,中国原创音乐人并没有如同世界其他国家的音乐人一样迎来一场数字音乐的春天,反而发现自己的权益更加无法保护,因为他们面临一个更为强大、更为肆无忌惮的敌人,那就是无处不在的盗版网站。而这些盗版网站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之一,那就是百度的深度链接。

百度在明知不法网站盗版行径的前提下,仍然不惜助纣为虐,为他们提供深度链接这一同路和生存土壤,目的是获得巨额流量,从而获得广告收入,壮大公司利润,进而在国外股票市场上有所斩获。在这方面,百度确实成功了,以千亿计算的公司市值,李彦宏中国首富的耀眼头衔,都证明了这一成功。而这一辉煌成果的背后,又有多少音乐从业人员在无奈叹息?

其实在今天的中国,网站直接购买版权,或者经过权利人许可,通过消费者提供免费正版音乐获取流量,并将广告收入和权利人分享的商业模式已经成熟。新浪乐库、巨鲸音乐网等正版音乐网站就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而百度则一意孤行,为一己之私利,至今仍在为盗版网站提供深度链接,担任盗版的帮凶,损害音乐权利人的利益。

中国音像协会唱片工作委员会通过这封公开信呼吁所有中国原创音乐产业人员团结起来,通过你们的博客、微博等工具和你们的公众影响力,让我们一起:

抗议百度通过成为盗版帮凶获取不义之财的行径,敦促百度终止盗版网站的深度链接,弃暗投明;

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加大管理力度和执法力度,严惩盗版,关闭盗版音乐网站;

恳请音乐消费者到正版音乐网站欣赏和消费音乐,支持正版,支持你们喜爱的音乐人。

让我们一起迎接数字音乐产业的明媚春天!

中国音像协会唱片工作委员会

 

龙应台:写给不会闹事的大学生(转载)

【大学里有两种人,一种人占了大多数,他们“只有两件值得关心的事:一是把朋友交好,以后有结婚的对象,一是把功课读好,将来有满意的出路。”而另一种人极少极少,他们拥有“对社会的关心,对是非的判断能力,择善固执的勇气”。】
【我们的大学生天真、单纯、安分、听话。可是,如果“闹事”也可以解释为“以行动来改变现状”的话,我们这不会闹事的一代就值得令人忧虑了。四年一过,他就成为社会中坚——一个不懂得关心社会,不会判别是非,不敢行动的社会中坚!】

今年5月27日的《纽约客》杂志有这样一篇文章:
我的母亲生在柏林,侥幸逃过犹太人的大屠杀。今年母亲节,我请她去看场电影。这部影片非常卖座,故事好像与非洲的黑人有关。排队买票的行列很长。有一个年轻白人在行列间来往发散传单,劝大家不要买票,因为这部片子是南非制作的。排队的人大概都想的和我一样:“看不看由我自己决定,不用你来告诉我。”所以没人理他。
入场之后,灯黑了电影正要开始,前座的两个年轻女孩突然站起来面对观众,大声地演讲,解释这部影片如何地蔑视南非黑人的惨境,希望大家抵制。 观众中嘘声四起,有人不耐烦地大叫:“这里是美国;你要抗议到外面去!”也有生气的声音喊着:“我们付了五块钱电影票,让我们自己决定爱看不看!”偶尔有 个微弱的声音说:“听听她们说什么也好!”但是群众的喊声愈来愈大:“出去!出去!出去!”
坐在我身边的母亲显得很难过,她转身对我说:“这两个年轻女孩竟然愿意花十块钱买票进入一个人人喊打的地方来——或许她们真有点道理也说不定。”
在大家的鼓掌声中,戏院的工作人员很粗暴地把那两个女生架走了。灯又黑下来,但是没几分钟,一个年轻人,带着浓厚的英国腔,站起来说:“这是 一部充满种族歧视的影片——”愤怒的观众打断了他的话,有人在叫警察,但这个青年毫无惧色,继续大声说:“你们不让我把话说完,我是不会走的!”群众喊着:“滚蛋!滚蛋!”好不客易,来了两个警察,笑容满面地把那家伙给请了出去。
观众情绪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一个廿来岁、一脸胡子的小伙子在后排突然站了起来,说:“不不,我跟他们不是一道的;我跟你们一样买了票纯粹来 看戏的。我只是想到,或许对于这样一个影响千万人一生的问题,我们应该有个坚定的道德立场,而不只是追求消遣而已。如果五十年前的人也像刚刚这几个人这样 对被迫害的犹太人执着的话,我的祖父也许可以活到今天,不至于死在德国的煤气房里。”然后我就听到一个非常熟悉沙哑的声音突然响起:“他说的一点不错;你 可别想叫我闭嘴!”我发觉我六十四岁的老母亲站了起来,面对着整个戏院;她全身在颤抖。
这一则不起眼的小故事可以招引出许多值得争议的问题来。譬如说,这几个为道德感所驱使的年轻人有没有权利阻止别人看这部“种族歧视”的电影? 如果我也在戏院里,我会是愤怒的群众之一,叫他们“滚蛋”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权利主宰我的思想——这个电影究竟如何要由我自己看过了再作决定。其次, 如果这一撮以“道德感”为理由的小团体能打断我的电影,那么,一个宗教团体、政治党派、商业集团等等,都可以肆意地来强迫推销它的理想,那个人还有什么自由自主可言?
南非的是非善恶也是个棘手的问题。它的种族隔离政策现在是千夫所指,万人唾弃。南非的白人简直是廿世纪的污点。事情的另外一面却是:南非若由黑人自决自主,恐怕歧视与屠杀会比现况更为剧烈——看看乌干达!看看整个非洲大陆!
但是《纽约客》这篇短文令我沉思许久的,却是这几个年轻抗议分子的行为。他们不算少数;哥伦比亚大学在南非有金钱的投资,哥大的学生也曾经热烈地示威过,反对学校当局“善恶不分”的和稀泥作风。而在戏院里“捣乱”的这些年轻人,事实上是一次一次地花五块钱买票——对学生而言,五块钱不是个小数目;进到戏院去让群众嘘骂,然后一次一次地被踢出来。这些人中,当然难免会有少数是为了幼稚的英雄主义或纯粹嬉闹,但大部分的,是为了一个道德立场,择善固执的理想。在一个人决定到戏院去“闹事”之前,他必须先具有三个条件。第一,他关心这个世界;因为关心,所以才会去注意南非黑人的困境。第二,他能作价值判断。对南非种族问题的报导纷纭不一,他得自己决定站在黑白那一边。第三,他有充分的道德勇气,充分到促使他付诸行动的地步。于是,他走到戏院去买票;五块钱,他很可以拿去溜冰或吃掉。
我们的年轻人呢?或者,缩小一点范围,我们的大学生呢?有多少人具备这三个品质?
就我有限的观察,非常、非常的少。以对社会的关心而言,我们的学生在大学的四面围墙里自给自足地活着,不常把头伸出来。几个月前,当十四位省议员集体辞职时,我曾经对几百位学生作过测验,要他们写下议员辞职的原因,结果正如预料,有少数给了支离破碎而模糊的答案,显然是浏览报纸后的残余印象。 百分之八十却很率直地回答:“不知道!” 为什么不知道?当然是因为缺乏兴趣,不关心。坊间杂志选出来的大学校园“美女”,被人问到社会问题时,娇滴滴地说:“好可怕哟!”吐吐舌头。这样“可爱” 又“纯洁”的大学女生为数不少,而且讨人喜欢。我们的学生不仅只对台湾本身的社会、政治问题印象模糊,对台湾以外的国际情况就更陌生了。伊索匹亚的饥荒、 乌干达的政变、南美的游击战、天主教廷对堕胎与离婚的立场、菲律宾的军队暴行等等,都不存在,都没有意义。没有关心,自然没有做价值判断的需要。根本不知道南非有严重的种族问题。当然就不必去思索谁是谁非,因为无从思索起。没有关心,也就无所谓道德勇气和道德行动。非洲的幼儿可以死光,南美的军队可以强暴妇女,因为事不关己。海山的煤矿可以一崩再崩,桃园的古迹可以拆了又拆,内湖的垃圾山可以烧了再烧,事不关己。大学四年之中,只有两件值得关心的事:一是把朋友交好,以后有结婚的对象,一是把功课读好,将来有满意的出路。对社会的关心,对是非的判断能力,择善固执的勇气,都不在大学的围墙以内。 换句话说,我们的年轻人天真、单纯、听话;他们绝对不会到戏院里去“闹事”。
为什么大学生的关心面那样狭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的环境不鼓励,甚至于试图阻碍,他对书本以外的兴趣。大概很少有父母没说过这句话:“你只要把书读好,其他什么都不要管!”大学以前这样说,为了应付联考。进了大学之后这样说,为了应付留考、托福、高考、研究所人考等。“只要把书读好,其他什么都不要管” 这个金玉良言是应现代科举制度而产生的。读书的目的在求技能,用来敲开一层一层考试的门。研读哲学、历史、文学、经济等等,都不是为了增加人生的智慧与了解,而是为了取得谋生的技术。因为这种技术与人生无关,所以可以“什么都不要管”。可是这个金玉良言实在是经不起考验的。在“其他什么都不要管”的前提下,书,根本就不可能读得好。譬如读经济,一个学生可以用课本里的各种定义与学理来解释“通货膨胀”,可是要他分析为什么公务员的薪水要加百分之八他却目 瞪口呆,我们能说他书读好了吗?譬如读文学,他可以熟读欧威尔的《一九八四》,洋洋洒洒地写篇论文讨论制度与个人的关系,但是要他对江南案件提出看法,他却一片空白,我们能说他把书读通了吗?这个大千世界可以说是各个学科的实验室。学生在黑字白纸之间所学到的理论与例证,都还是抽象模糊的,只有在把知识带到人生的实验室里去观照验证之后,知识才能落实。要我们的学生封闭在大学的围墙里“其他什么都不要管”,等于是把学问与人生割离,也等于要学游泳的人在岸上靠图解学游泳,却不沾水,或学解剖的人在暗室里看幻灯片学解剖,却不动刀子。
我们的学生不会“闹事”,因为“闹事”的人要先有自己的主张——不是报纸社论,不是老师的看法,同学的意见,而是自己的主张。对我们单纯、天真的学生而言,独立作价值判断却是件非常困难的事。为什么?高三那年,开始上三民主义。有个沉闷的下午,我在课本中看到一句话:“三民主义是最适合中国人的主义。” 就这么一句斩钉截铁的结论。我以为自己漏掉了编者解释引证的部分,把课本前前后后翻过,却找不到任何阐释。十七岁的我坐在书前,感觉到深深的挫折:要达到这样一个结论,课本编者应该一步一步来,先解释中国人是怎么样的一个民族,然后说明其他主义如何的不适用于中国社会,最后才能逻辑地演绎出“三民主义是最适合中国人的主义”这个结论。可是编者显然觉得这些辩证的过程毫无必要。 第二天,在课堂上我请求老师解释“为什么”。老师很惊讶地望了我一眼,好脾气地一笑,回答:“课本这么写,你背起来就是。联考不会问你为什么。” 在我早期的求知过程中,这个小小的经验是个很大的挫折。基本上,课本编者与授课老师并不认为学生有自己作判断、下结论的能力,所以才会有这种“你别问为什么,记住我的答案就行”的态度。他们因此所剥夺于我的,是我求知的权利与独立判断的能力。现在的教育方式和过去没有太大的改变,我们的教育者仍旧习惯于供给“结论”,仍旧不习惯供给学生“方法”,让他们自己去找结论。最能够反映这种现象的莫过于作文题目了。多少年来,任何考试中,学生面对的总是什么“学问为济世之本”、“忠勇为爱国之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满招损、谦受益”之类的金玉良言。所谓金玉良言说穿了,也就是死了的人交代下来的“结论 ”。出这种约定俗成的题目可以塑造学生的思想,使他更紧密地成为传统的一分子,有它教育的意义。但是这种思想传递根本上就不容许独创,不容许学生下自己的结论。如果教育者真正的兴趣不在于学生对传统的妥协与认同,而在于他独立判断的能力,那么同样的题目就应该以疑问的方式出现:“一分耕耘确能导致一分收获吗?你是否同意学问为济世之本?”或者以挑战的方式:“试辩论‘忠勇为爱国之本’一说。” 只有这样不“既定结论”的思想训练才能真正刺激学生睁着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身边纷扰复杂的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理出头绪来。当我们的教育者习惯性地把作好的结论抛下,学生也就懒惰地把结论照章收下;他不需要辛辛苦苦地去思索、摸索。
在我们的环境里,一个能关心、能判断的学生,却也不太可能有任何道德行动。一般教育者对学生行动采取压抑与抵制的态度,目的在求校园的稳定。 有一个专科学生被同学指控偷窃,教官在原告的带领之下也确实在该生书包中找到赃物,但是在没有听过被告辩解之前,就令这名学生退学。几个大胆的同学出来主持正义,要求学校给被告一个自我辩护的机会。事情结果如何不论,学校当局对这些挺身而出的学生却有个斩钉截铁的态度:“去读你的书,不要多管闲事。谁闹 事,谁就记过。”奇怪,为什么我们的公民伦理课一再地教导学生要见义勇为,要当仁不让,要择善固执,学生一旦实践了这些美丽的道德理想,我们却恐慌地去压制他?学生对学校措施有所不满而投书、开会、抗议的时候,不正是最好的公民教育机会,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去理性地、公平而民主地解决问题,为什么我们反而以记过处分作为……的手段?为了表面的安静稳定而扼杀年轻人的正义感,代价是否太高了一点?敢于表达意见、敢于行动的学生在一次两次的申诫记过之后,当然也学会了保护自己;他发觉,这个社会根本不希望他有道德勇气或正义感。
我们的大学生是不会“闹事”的一群。在考试、舞会、郊游的世界中,没有什么值得“闹事”的题材。在是非善恶都已经由父母师长孔子孟子下了结论的世界中,没有什么难题值得重新省思、费心判断。在明哲保身、少做少错的环境中,更没有什么“闹事”的余地。我们的大学生天真、单纯、安分、听话。可是,如果“闹事”也可以解释为“以行动来改变现状”的话,我们这不会闹事的一代就值得令人忧虑了。四年一过,他就成为社会中坚——一个不懂得关心社会,不会判别是非,不敢行动的社会中坚!公车应不应涨价?不清楚。路边水管爆破了,不是我的事。公营机构亏了多少纳税人的钱?不知道。核电厂会不会贻害万年?不知道。上司舞弊应不应告发?不知道。台湾往哪里去?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一个满足现状的民族不可能进步,但是要对现状不满,一个人必须先有所关心,用心观察,观察之后作判断,判断之后付诸行动。关心可以是感性的,只是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的一份爱,但是空有感情无济于事,它必须有冷静的理性的支持——判断与行动需要坚强的理性。台湾的现状不能令人满意,但是已经有许多人在关心、判断之后开始了行动。最好的例子是消费者基金会的推动者,他们已经“闹”了不少事。台湾需要闹的事情还很多很多。以妇女问题来说,我们现有的妇女组织还停留在献花、慰问、穿漂亮的衣服开慈善晚会与孤儿拥抱的阶段。在同样的社会版里,我们读到七岁的男孩被母亲活活烫死、十岁的女孩被卖到妓女户、十三岁的女儿被养父强暴而怀孕、三十岁的妻子被丈夫打断肋骨——我们天真可爱的校园美女觉得将来没事可关心、可“闹”吗? 又是一个学期的开始,让我们想想从哪里做起吧!

 

精英的「灰飛煙滅」與大衆的「浴火重生」——從清華學堂失火看精英與大衆的分裂

註:本文轉載於自網絡,作者係北大2008級本科生江東晛。從 BYVoid 二次轉載。

本文邏輯結構

清华学堂火灾——网民的非理性反应
第一部分:同情心的缺失——反映出精英与大众的严重对立、人心的扭曲
第二部分:从精英的角度看大众——平民意识确实在无理取闹
第三部分:从大众的角度看精英——中国精英的人才流失——教育特权化的社会意识——受过教育的精英脱离了大众,坠入了自我利益的深渊——大众不是完全在无理取闹
第四部分:知识精英的命运——超阶级性作为知识阶层的特质、知识阶层“设计社会”的使命——当今中国知识精英的阶级化危险——历史:新文化运动之后独立知识分子的悲剧——现实:中国知识精英可能会重复阶级化的悲剧
第五部分:社会极化的逻辑——精英的寡头化导致下层的民粹化——意识形态重新武装社会
第六部分:理想社会的期待——正常社会中精英与大众的制约关系——知识精英的最后防线——中国精英的普遍使命

正文始

2010年11月13日,就在清华大学即将迎来百年校庆之际,一把大火却没有任何预兆地降临在了这所学校的头上。该校历史最悠久、意义最重大的建筑——清华学堂,在这场大火中遭遇了重创。虽然在外观上看不出来主体结构有任何损坏,但是,当两眼蔚蓝色的天空透过空洞的窗棂呈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知道,里面的木结构材料早已经灰飞烟灭了。

查看全文

外教 Joy 家一行

今天中午我和一些其他同學受外教邀請,一起來到英語聽說課的澳大利亞外教Joy 家裡吃飯。(以下對話若為中文,皆為英文翻譯而來)

我們來到外教家裡后,第一感受是外教家裡的陳設與布置非常的中國化。如果不是看到桌上的外文書籍和聖誕老人,估計看不出這是一個外國教師的家裡。很快我們吃到了可口的飯菜,大多是以前沒有吃過的,但也有餃子,而且餃子特別好吃。Joy 說餃子是她最喜歡的食物。

在做飯、吃飯和吃飯後的閑聊中,Joy 告訴了我們了很多事情,這些事情讓好多同學唏噓不已,不過我可能因為以前看到的東西太多,所以並沒有什麼太多的感覺。

  • Joy 喜歡吃魚。在她來到中國之前,醫生叮囑她千萬不要吃中國的魚,因為河流污染嚴重(No fish in China. So much pollution.)
  • Joy 來到中國之後,看到大家都在吃澳大利亞人法律禁止的味精,因為它對心臟有嚴重危害。(Weijing is forbiden in Austrilia.)
  • Joy 來到大學之後,看到大家都只能住亂七八糟的環境里歪歪扭扭的樓房,進去發現牆上一塊塊的往下掉。(Always falling down)她給我們說,澳大利亞都住的自己的平房,旁邊都是水果樹,非常好吃。如果買不起房,政府會給你免費提供房讓你居住,如果你花很少一點錢,就可以 買下來。
  • Joy 表示來到學校之後,還沒有看到過院長。她說,或許院長在辦公室里成天喝啤酒吧(Drink bear all the day)。
  • Joy 說,他所居住的樓旁邊原來是一個建築(There used to be a building there),後來拆遷,每天沒日沒夜的噪聲讓她無法入睡。([擬聲詞] all day and night)現在,拆完了,可是又開始建設新樓,每天還是噪聲 all day and night。她對着外面喊,shut up!! But they never listen to her.
  • Joy 說,澳大利亞學生上大學的不是很多。大部分人不需要上,比如你想理髮,就上理髮學院,如果你想寫程序,就去培訓電腦,培訓出來就有工作,(There is work for everyone)。上大學的人是少數,哪像中國,大家擠破頭上大學,只是為了找個工作(Go to university for a job)。大學應該是素質很高的學生學習的天堂,很神聖的地方。
  • Joy 說,在澳大利亞因為政府補貼很高,大家大多不想工作。所以工資很高。刷鍋洗碗因為沒人干,工資極高,都是給中國人干。但是老闆都對職工很好,就算你刷鍋洗碗,老闆也總擔心你覺得待遇不好,因為你一個電話給政府,他就完了。
  • Joy 說,在澳大利亞大家出門進門不換鞋的,因為到處都很乾淨,每個地方都是美麗的風景畫。到了中國,她卻得習慣進門換鞋。
  • Joy 說,在中國生活非常艱難。(It is really hard in China.)她非常不容易。
  • Joy 知道我們上大學交了8000元/年,卻連課本都要自己買時,她的感覺是 it’s CRAZY. 而當她發現我們沒有渠道report to goverment時,她的感覺是 it’s CRAZY.
  • Joy 說中國最好的東西是百度,可以免費下歌。不過 Joy 還是習慣於把電影和音樂 CD 放入光驅,然後播放。

最近忙啊,忙得不可開交。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