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汉字简繁之争的看法
(简体版)
Ceeji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汉字简繁之争由来已久,近些年更是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两会》上恢复繁体字的提案、台湾给大陆“识繁写简”的提法、香港澳门等地区回归之后对于汉字标准的讨论、韩国日本等国家试图以繁体中文为东亚通行文字、联合国废除繁体字以简化字为办公语言等,可以说每一件事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我很喜欢自由讨论的气氛,但是我希望每个人发表自己观点之前,先要有发言的根据。现在互联网上对于简繁汉字的讨论,其作者有不少是在谩骂、臆断或是从政治等因素上去阐述。
一、繁体字、简体字的由来
简体字并不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一手发明的。在汉字存在的大部分时期,都存在三种类型的文字:当时的正体字或通行字;俗体字、异体字、简化字和未通行的新字;古时遗留下的古字。传统汉字经历的几千年的演化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在秦朝统一文字之后,新字、旧字的交替大多是比较漫长和自然的。但是很多的俗体字、简化字都没有得到承认,只能在私信、日记等场合使用,不登大雅之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汉字的简化,有相当部分是自古即有的简化字、俗体字、异体字等。在这方面,要纠正有些朋友所说的“简体字是新中国成立后生造出来的”的说法。而“繁体字”,其实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通行的字,由于出现了简化字形而被称之为相应的繁体字形。简体字、繁体字都是有历史,有基础的。
我们现在使用的简化字,80%是由古代传承下来的,其中在先秦两汉时就有的占到30%。例如,东汉的《章帝千字文断简》中就有简体的“汉”字, 居延汉简和敦煌汉简里就有简体的“书”。但是我认为,虽然简体字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但不能混淆为它和繁体字有一样渊源的历史,因为简体字在历史上毕竟是一种“非主流”的字形,并且同一个字的简体字形有很多,强行规定其中一种为“规范汉字”是不合适的。简体字在历史上作为一种不正统的汉字本身尚未受到公认,在这样的情况下取其中某一种字形作为规范汉字,并称之为“古已有之”,一定是不合适的。
二、我对简繁之争的观点
一、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依靠繁体字,但繁体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
经常有人认为,继承中华文化就是要学习繁体字。例如支持繁体字的张北冥认为,“不学繁体字,谈什么中华文化”。
他们的主要论据是,简体字破坏了汉字的结构、美感、造字法。其实真正支持恢复繁体字的人,有不少都是对汉字非常热爱的人,他们对汉字的研究比常人深入,对汉字的造字、结构、意义等都比较了解,所以才能提出繁体字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
首先我要说,传统汉字确实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但是,试问又有多少人会仔细去研究这其中的文化?在中国古代的教学中,学生对传统汉字也是以识记为主,很少有人每见到一个新的汉字,就在《说文解字》中查阅。香港等地区使用繁体字,却更是常常漏洞百出,不成体统,也就是说,即使中国全面恢复了繁体字,也不能代表大家理解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最多是让很多普通人在学字时规律性稍强一些。然而,学习传统汉字对于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一定是大有裨益的。现在的中国大陆缺乏的是务实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的精华的态度,而不仅仅是文字。如果人们拥有了对待传统文化的虚心和正确态度,人们自然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繁体字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不能指望仅仅恢复繁体字就能让人们重新拾起中华文化。只有大家有了正确的传统文化态度,学习繁体字才有较大的意义,否则,它也仅仅是一种字体而已。即使恢复了繁体字,也不能认为中国人的文化素养就提高了多少,也并不会对文言文等古文的阅读起到太大的帮助作用。
有人说只有繁体字认识了才能阅读古代书籍。其实阅读古代书籍的主要障碍在语言而不是文字。转化为简体字的古典名著阅读起来并没有严重困难,也极少出现语义模糊,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所以,弘扬国学不能以弘扬传统汉字为根本,当然,我不否定要专业、深入研究古文,必须要学好繁体字,而且要十分熟悉通假字等许多文字现象。
二、简体字在成人扫盲上功绩不大,恢复繁体的主要困难在于成人
当初进行字体简化的主要理由,就是简体字比繁体字好学。其实每一个从小长大的人都应该有体会,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学习什么的难度不能按照大人的标准来衡量。青少年或儿童学习繁体字绝对不比简体字难多少。但对于成人来说,这种简繁间的学习难易差距比较明显,简体字在成人扫盲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扫除文盲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即使使用繁体字,中国大陆也完全可以实现像现在一样的识字率。成人由于担心自己学习繁体字较为困难,一般会成为繁体汉字的反对者。
三、简体字和繁体字间的差距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有人认为使用简体字就是叛古,有人认为简体字是隔断了中国的历史。这些都是夸大其词的。主要理由如下:被简化的字除一小部分外,均为模拟转化,并非全面改造,且总体所占比例并不大(《简化字总表》共收录两千多字,若除去模拟简化,仅有几百字)。个别字进行了整理,主要是异体字整理和字的同音合并。后者被诟病最多,但这类字所占比例也不是太大,我目前查到了216字,且其中包括了一部分本身可以通用的字。类似于“后”、“後”等字之辨,简体字并没有造成一些人说的语义上的大混乱,实际上简体字在表意上的准确度还是完全足够现代生活使用的。使用简体字的人可以比较轻松的认识很多繁体字,也可以很快学会基本的繁体字,说明了简体字和繁体字间并不存在很大的鸿沟。从简体字过度到繁体字不是很难的事。
四、简体字优势不大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简体字在较小字体下确实体现出了一定的清晰易辨认的优势,但优势并不大。而在较大字体(如本文的繁体字版)、书法、印刷等领域,繁体字的优美就能清晰地体现出来。
五、简体字和繁体字都不应废除
简体字由于推广时间较长,使用范围较广,且与繁体字并非完全隔绝,没有必要立即废除,且完全废除成本太高。繁体字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绝对不能废除。在个人的生活空间中使用何种语言应成为自己的自由。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更好的宣传我们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汉字,这样繁体字自然不会失传,而不是简单的废除简体字实行繁体字。只有让人们意识到学习繁体中文的意义,才能使学习繁体字更有意义。古代文字演变到现代,很多字的字形都经过了演变,在这个过程中都有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由于简体字和繁体字并没有大的鸿沟,国家应该允许更大范围的语言自由,而不是废除谁独尊谁。让我们每个人自由选择简体中文或繁体中文,最后历史会回答我们的文字走向,这岂不比强行改变文字走向更有意义?
六、对一些人的说法进行评论
1.北大教授:95%的人都在使用简体字,废除不可能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苏培成表示,简化汉字有得也有失,但得大于失,总体是成功的。恢复繁体字是实现不了的。苏教授表示,根据“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得到的资料,内地平时写简化字的占被调查人数的95.25%,平时写繁体字的占0.92%,平时简体和繁体都写的占3.84%,“让占被调查人数95.25%的人弃简就繁,恐怕他们是很不赞成的”。)
中国能够在短时间内把95%的人使用繁体字转为95% 的人使用简体字,主要依靠的是强权。国家以简体汉字为规范汉字,日常生活中许多领域不得不采用简体字,因此才会有95% 的人使用。如果说95%的人用简体字就无法废除,那么当初95%的人用繁体字时是如何废除繁体的?当初秦始皇是如何统一文字的呢?当初95%使用甲骨文时,是如何废除甲骨文的?因为金文比甲骨文更先进规范,所以人们才会选用这种文字。
2.化简为繁劳民伤财,还不如降低房价实在
当今中国存在的问题,比起中文简繁之争以外更重要的问题当然还有很多。但是不能认为使用繁体是劳民伤财,除非是采用废除简体的方式。否则,完全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弘扬传统、简繁并存,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进行过渡,社会成本也不会太高。实际上,大多数人之所以不赞同恢复繁体字,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自己不愿意静下心来学习繁体字。繁体字没有想象中难学,只有摆正态度,认真学习,了解了繁体字,才有发言权。只有大力宣传,简繁并存,私人空间自由选择,历史才会对汉字的未来给出一个公平的结局。
3.有人说,“废除简体,为何不连繁体也废除,直接写小篆甚至甲骨文?”
众所周知,任何文字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汉字也是如此。一种文字的成熟需要长期的积淀。甲骨文是一种很不成熟的文字。如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甲骨文用于表达具体的事务还勉强可以,表达抽象事务的能力就较弱了,因为它的象形性太强,像一幅幅图画。而繁体字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文字,其历史已经相当长,趋于稳定,说明它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文字。简体字的历史只有几十年,不能称之为一种成熟的字体。如果繁体字真的有重大缺陷,历史应该早已出现字形简化潮流,而不是保留繁体字这么长时间,作为正统汉字。应用一种文字,当然要应用其成熟时期的文字最好。使用繁体字的目的不是为了复古,所以也不是越古老的文字越适合。如果按照这种逻辑,英语等语言也应该返回古代,继承传统,显然这是不合适的。
4.有人说,“攻击简化字,就是攻击社会主义的大政方针,就是攻击党和政府,是一小撮人出于某种政治目的表现!”(摘自 BYVoid)
极权主义最热衷的就是高度统一,他们最害怕的就是有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选择,一切不同于中央的声音,就是反动。这就是泛政治化,是吗?
(因本人繁体字水平所限,欢迎对本文繁体字版的错别字纠错。因本人知识水平所限,欢迎针对本文内容留言探讨)
嘿,我来看看。
我不觉得应该废除或使用哪种字,我觉得繁简之争都是没有必要的。现阶段其实也没看到有什么影响。
@Liuyue:欢迎探讨。
请问你认为简繁之争没有必要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如果每个人对待自己的文字,只认为可以用就满足了,认为任何改革都是瞎折腾,那么社会永远不会进步。
幾個問題
1、“我们现在使用的简化字,80%是由古代传承下来的”這一點缺乏根據。眾所周知,絕大部份簡化字屬於“類推簡化字”(約占90%以上),也就是一個字被簡化了,其他字中以這個字爲一爿的部份也跟著簡化。不可思議的是這些類推簡化字中有很多是生僻字,古代就很少出現,現代更是沒人寫,把這些字“類推”簡化,純屬無理取鬧。
2、古籍中“汉”、“书”字屬於草書字,不宜混同於楷書的簡化字。
3、“即使恢复了繁体字,……,也并不会对文言文等古文的阅读起到太大的帮助作用。”這一點我有些異議。舉一個我曾經遇到的例子,《過秦論》中有“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引自語文書,故用簡化字)一句,其中“耰”字不少同學在默寫時不會寫或寫錯,讀的時候如果不看拼音也不認識。然而我和另一個掌握繁體字的同學,認讀和書寫這個字沒有遇到任何障礙,爲什麼?因爲“耰”字是個形聲字,聲旁爲“憂”(簡化字作“忧”),只認識簡化字的同學就只能把這個字死記硬背了。另外,從這一句也能看出兩個無用的類推簡化字:“铦”、“铩”。
4、“转化为简体字的古典名著阅读起来并没有严重困难,也极少出现语义模糊”。簡化字轉化明清以後的白話文,的確沒什麼大問題,但轉化文言文,問題可就大了!意義模糊只是一個問題,例子不勝枚舉,還有一個重大問題是混淆概念,例如《廣韻》中“并”是清聲字、“並”是濁聲字,談論“並母字”的時候,如果寫成“并母字”,就完全錯亂了。
5、“简体字比繁体字好学”這一點即使是對成人來說,也存在爭議。成人才學認字,無非是爲了掃盲,因此要求不能太高,僅僅學會認讀報紙,書寫簡單漢字就够了,簡體字沒有證據說明比繁體字好學,反之亦然。如果有了簡體字的基礎,學習繁體字就更加容易了。
6、關於簡化字存廢問題,我的看法是“在公共、正式場合廢除簡化字”,至於個人場合(比如筆記)願意用什麽無所謂,自創一套“速記符號”也是可以的。現行簡化字可以繼續簡化成為一套速記的工具,這樣就不用擔心浪費掉“老一輩文字工作者嘔心瀝血的成果”了。
@BYVoid:1、同意
2、同意
3、同意
4、同意
5、同意
6、我認為還是逐漸過度才好,直接廢除成本還是較大。關於“現行簡化字可以繼續簡化成為一套速記的工具,這樣就不用擔心浪費掉“老一輩文字工作者嘔心瀝血的成果”了。”這個想法,我認為不錯。
看“汉字简繁之争”相关文章很少有这篇文章这样理性的。很早之前我就对繁体字(或者正体字)怀有很大的兴趣,如果有可能,我以后写东西或写信给别人,我会用繁体字而不用简体字。呵呵
其实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我们中国人一直以来用的都是我学的文字,后来长大了才发现还有一个是古人用的繁体字。我们家族有一套几箱子的家谱书籍,我翻开看,里头全是繁体的古文,我上了快二十年的学,那书里边的东西我一个都不认识。忽然就觉得,我们现代人,对于大众来说,是很难去自由的学习古人们所继承下来的好多的文化的,对于优美的古文化来说,我们也是很难去欣赏到的。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前人们的古语书籍,我们都是看不懂的,所以都成了只能摆在书架或展览馆里的东西,对于民众来说并没有意义。所以,我还是蛮赞成繁改简对文化造成很严重的隔绝的观点的。这确实是一种遗憾,很大的遗憾。文化传统,是多么美妙的一个东西。割断了,也就尘封了。个人观点,刨除政治观念。
@Sam:这也正是我所认为的。
好像现在的文人以及书法家越来越没有文化底气,这也许跟一直教授的简体字有关。反对只把中国文字当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的说法,这就把中国汉字等同于西方字母文字,这是那些对中国古文化没多少意识的人的说说法。
建议国家尽快拿出恢复文化传统的办法,不然这个断层会越来越大。
庆幸港澳台到目前还坚持这个传承。